1796

義大利是迄今有紀錄以來最早出現羽毛交易的國家。

1860

匈牙利已有兩家商行從事羽毛貿易,至一戰爆發前有六家。

1896

台灣已從事羽毛輸出,全年不足2,000公斤。

1910

宜蘭商人劉其炎收集鴨鵝羽毛,以原毛狀態出口至香港。

1914

彰化和美鎮居民黃老隱設立羽毛精選廠,從事初步挑毛。

1918

日本人小園江太郎與日本陸軍部合作,在北投創設「台灣羽毛輸出振興會社」,成為台灣羽毛業產業自動化的先驅。

1930

波蘭政府頒布管控出口羽毛質量的法令,1935年起日趨嚴格;波蘭主要出口國是德國和斯洛伐克。

1936

二戰爆發前,台灣羽毛輸出量達43萬餘公斤。

1942

羽毛出口量因戰爭僅剩4,000餘公斤,在1943-1945年之間,出口停頓。

1949

北投業者與中南部業者組成五大公司,重整戰後產業秩序。
「台灣羽毛輸出振興會社」更名為「台灣省畜產公司北投羽毛精製廠」,為公營事業。

1950

韓戰爆發,美軍對羽毛睡袋需求大增,台灣成為民主國家中的重要供應地。

1953

國際羽絨羽毛局(IDFB)在巴黎成立,希望通過制定行業規範來使羽毛業更加組織化、規範化。

同年,台灣區羽毛輸出業同業公會(簡稱台灣羽毛公會)成立。

1960

60年代,西方國家對羽絨寢具需求大增。

1970

60年代,台灣紡織業發達帶動製衣業,在台生產羽絨衣和睡袋,光是羽絨衣出口至美達100多萬件;台灣開始向西德取經,鑽研相關知識。

台灣已成世界最大的羽絨加工基地。

1975

日本羽絨製品需求快速成長;台灣水洗羽毛技術快速改良,成為日本市場主要供應國。

1990

台商推動中國羽絨產業,中國成為最大羽絨加工基地與羽絨產品大國。

1990

90年代起,台灣業者前進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生產。

1993

台灣羽毛公會加入國際羽絨羽毛局(IDFB)

1995

第一屆中日台三方羽毛懇談會於北京舉行。

2000

舉辦羽毛檢驗人員研習會。

2006

合隆陳焜耀總裁成為主席團成員,當選IDFB技術委員會主席

2008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告CNS2119「精緻水禽羽」國家標準。

2011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告修訂CNS13982-1羽毛及羽絨試驗法國家標準。

行政院農委會發行「台灣羽絨」,由本會理事長及會員共同協助完成編撰。

2012

台灣羽毛公會發表「非活禽產品信譽保證書」與「不使用強迫灌食水禽聲明書」。

非活禽產品信譽保證書

不使用強迫灌食水禽聲明書

2013

CAS羽絨驗證制度正式上路。

2014

榮獲內政部評為102年度全國性暨職業團體績效評鑑之甲等團體。

2015

推動立法院三讀通過非都市土地變更作專案輔導畜牧事業設施計畫審查作業要點修正案:新增羽毛(絨)加工廠適用。

2019

在農委會輔導下,建置「T-TAS國產羽絨追溯制度」,與國際接軌。

2022

在台北國際藝術村舉辦「台灣羽絨啟動 國際永續實力」記者會。

2023

推出品質標籤(公會吊牌),期望消費者有透明的資訊來了解與羽絨製品內的羽絨。

理事長及榮譽理事長偕同會員赴日向寢具及成衣廠商推廣「T-TAS國產羽絨追溯系統」。